Netflix 原創爆笑迷你影集《叫她系主任》(The Chair) ,由金球獎得主吳珊卓 ( Sandra Oh ) 和艾美獎得主傑伊杜普拉斯 ( Jay Duplass ) 領銜主演。劇情主要圍繞一間大學名校,新上任的英語系主任,面對一些職場挑戰以及生活日常所發生的趣事,她是這所主流大學第一位當上系主任的有色人種女性,主掌搖搖欲墜的英文系,必須盡力達成各種令人頭昏的要求與高標準的期待。
曾經憑《追殺夏娃》(Killing Eve)揚名的吳珊卓(Sandra Oh)是影迷十分熟悉的亞裔面孔,更曾摘下金球獎視后,演技備受肯定。她在劇中飾演「金智允」,有一句對白讓很多觀眾心領神會——
他們總想讓炸彈在一位女性手上引爆。
因為性別平權的呼籲讓女性站到風口浪尖,但站在前線的女性卻往往並非真正掌控局面的人。
圖源:劇照。此後亦同。
《叫她系主任》的編劇安妮韋文(Annie Julia Wyman)曾任哈佛大學英文系講師,幕後團隊在搜集資料期間採訪了許多學術界女性,所以劇本被譽為赤祼祼揭示「職場潛規則」。例如極有才華的年輕女教授深受學生愛戴,卻因為膚色及性別而無法獲學院重視。又例如金智允同時要面對(上層)學識淵博卻帶有歧視與成見的校長與校董,(下層)性格迥異的教授,有些不斷投訴,有些不停闖禍;金智允在系主任位置上備受煎熬。
《叫她系主任》的人物形象飽滿,笑點的設計都恰到好處,光看預告片,觀眾本以為是輕喜劇,但劇情越到後面越扎心,吳珊卓飾演的女主角金智允教授每天就是在個人和工作上的各種麻煩中打轉,而這些問題也並非是為了打種族牌或者蹭熱度在硬扯熱點話題,而是對這些敏感的現實議題進行了實打實地探討。
一眾老教授都面臨著被提前退休的風險,但唯獨他們當中的女教授的辦公室被挪到了地下室裡,當她們看到和健身房緊挨著時的小表情倒是太搞笑了;女教授入職時和同期的男老師們做著一樣的工作,卻拿低人一等的工資,但因為不想被人為視為“那個(難搞的)女教授”選擇了沉默;她在年輕的時候總是被喊去做各種活動,因為他人總覺你是女性,做這些服務類的事務你應該也不介意吧,以至於她影響到了她的事業,都沒有評上正職稱。
格外有話語權的老教授的妻子曾也是校園裡的教授並是同屆最優秀的,但因為事業上難以更進一步最後還是回歸了家庭。
吳珊卓飾演的金教授和男主同事同時入行,但當前輩們看到他們時,永遠是拍拍男同事的肩膀邀請對方來自己家中吃飯,而女教授們就被他們當做空氣。新入職的黑人女老師課程設置新穎,備受學生的喜歡,並且也獲得了直系領導系主任的支持,就這還是難以拿到終身職位,女性幫助女性(girls help girls)在以白直男掌握主要話語權的情景下還是寸步難行。或許因為她是女性,是新人,在被當眾宣佈為優秀教師後還是有可能被玩票的明星取代掉。
系主任對待黑人女老師、有好感的男同事和老古董教授的行為真的很有借鑒意義,揭示了「你無法討好每一個人」,尤其是在職場上,更是不能感情用事。她為了老古董們不被辭退而要求他們合併課程,查看學生建議,這般用心良苦反而被他們背後捅刀子。男同事闖了禍,她好言相勸趕緊道歉好息事寧人,同事不聽結果越鬧越大,還反過來怪金教授不和自己統一戰線。做老好人的下場反而是費力不討好。
影集中非常觸動觀眾的另一個點就是:男同事在課堂上比劃了納粹手勢後所引起的風波。
這種劇情的設置甚至可以說是“逆政治正確”而行,能感受到《叫她系主任》的編劇並非在投機取巧,反而是更加清醒地在討論現今的政治環境。男同事從備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一下子成了眾人口誅筆伐的對象,而學生們對他的抵制僅是根據一個納粹姿勢的搞笑動圖,背後的情景和語境如何,沒人在乎,人們只是開始一窩蜂地站隊來討伐對方的錯誤。
生活中的雷區越來越多,人們在表達上愈發緘口結舌,在我們的中文語境中也是一樣,現在網路上說個什麼都要加個括弧解釋沒有暗示另一方不好的意思,因為你不知道你會惹怒什麼人,招來怎樣的非議,只好在每一次表達時都要盡量做到面面俱到。英文中有一個單詞“snowflake”,直譯是“雪花”的意思,但在10年代後又有了另一含義,指代容易被冒犯的人,暗含貶義。
"Snowflake" is a 2010s derogatory slang term for a person, implying that he or she has an inflated sense of uniqueness, an unwarranted sense of entitlement, or are overly-emotional, easily offended, and unable to deal with opposing opinions.
影集中呈現的英語國家英語系的課,基本全部是文學課。對比:某理工科211大學的英語系,只有一學期的“英語文學導論”是必修,還是拜託上級在學校一次大規模砍課時中偷偷留下來的,其餘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小說戲劇等都是選修。英語系學生(一半是文科)的必修包含很多大學分的理科課程,但文學選修課卻依賴於任課老師足夠努力的推銷,以及仍然存在的、心態較為佛系的學生。倘若三年級下學期勉強湊夠人數,美國文學課開起來,簡直像個地下搖滾俱樂部一般的存在。
除了人文學科的危機,最讓英文系學生有共鳴的還是所有作家作品的名字和批評理論名詞。劇中師生一起讀詩、一起討論荒誕派與現代主義... ...相比於具體而實用的知識,抽象的理念和情感或許更難在記憶中留下痕跡,但這確實就是文科生所做的事。另外,總有人對文學理論不屑一顧,但往往不是因為境界太高看破他們的侷限(的確明顯存在);而是因為讀書太少,拒絕接觸新事物太久。
看到系主任痛批自以為是的所謂明星學者“你知道最近三十年學術界有多少新理論嗎?”讓文學院的學生不禁在螢幕前為她鼓掌叫好。
課堂組織形式和授課品質沒有必然聯繫。
老教授死氣沉沉讀三十年不變的講稿,宣稱“我就是不向學生讓步”佔據精神上的高地,這不能說明你的課一定是高水準。而允許學生把《白鯨》改編成嘻哈、並坐在學生中一起開心觀看的女老師,課上未必沒有其他深入的內容。可能不怎麼高深和高雅,但文學課首先要學會生存。
劇中除了系主任本人,其他人不好好上課也可以,不做科學研究也可以、所有的行政活動不過是開除這個、彈劾那個,或者換間辦公室;大學教師職業生涯中的種種耗費心力的瑣碎被掩蓋了。而不少人心目中的英語系學生,都是美麗時尚優雅活潑大方自信,宜室宜家,至於學文學的那更是小清新一般的存在。
真相是... ...一部分英語系的人也會:異常樸實、笨手笨腳、木訥寡言、永遠生活在巨大的困惑、焦慮與拖延之中。極高的心理需求和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對社會和家庭沒有什麼用處。就像你從影集中的英語系師生身上看到的那樣。
而看過這部美劇的網友則有以下評論:
好看。文學院的困境、職場女性的困境、tenure-track的困境、中年單身者在家庭上的困境,細密交織成了生活的一地雞毛。看上去是空中花園的文學院,依舊無法躲開回歸生活的命運。
一口氣看完,六集披著喜劇外衣但一點都笑不出來的短劇。文學、研究與教學、misconduct、黃皮膚、no confident vote,小小的英語系濃縮了全世界的壓力,壓在這位已經有點自顧不暇的first asian female chair身上。吳珊卓演技滿分~
美國如今的大環境真是如此,這劇一點也不搞笑應該算是寫實劇。美國很多大學之前都有教授的一句話被社交網絡歪解,特別荒謬。好喜歡男主角啊!!太甜了。
文學系主任,一個任何人做了就再也不想連任的工作。年輕老師和年老老師的分歧太大了,但他們至少有一個共同點,當有人於麥爾維爾去世時在紀念他的訃告裡把《白鯨》(Moby Dick)的Moby拼錯成Mobie的時候,他們都會感到悲哀和傷心。
挑戰由白人男性主導的、歐洲中心主義的學術建制是當下歐美人文社科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但劇中暗示當下的學生太liberal太激進,反而讓自1960年代以來由自由派主導的大學喪失了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對問題保持開放性闡釋的空間。
就連最傳統的英文系都面臨經費削減、學科裁併,師資老化、生源流失,人文無用、理科當先,授課監控、網路暴力;行政幹預、青椒榨汁等系列問題,放在東亞系更為貼切,系主任果然是燙手山芋。
小眾的學術生態裡依然逃不過那些泥地裡打滾的博弈和算計,象牙塔裡沒有新鮮事——或者說Netflix的左翼書寫方式早已形成套路、缺乏新意——但是,能看到人文學院的這些瑣事被搬上檯面、聽到大家引經據典展開文藝批評,依然可以說是彌補了“職場劇”類型裡的一種空白。至少可以讓我忘懷投入進去,看著他們搞得一身煩惱但依然激起了我想要立刻衝去讀博士的渴望,這大概就是智慧的迷人光環吧。
我被中文譯名欺騙了,“英文系主任”總讓人覺得重點在“英文系”,但其實“the chair”本身象徵的就是一種職權上的問題。學校離學術的象牙塔越來越遠,但卻永遠融不進在十字街口,商業學術下的文學教學到底如何自處?
設定有趣,淺嚐輒止。世界泥沙俱下,看起來形勢嚴峻,其實大部分人也只是開句玩笑,就拍拍屁股繼續。
要成為英語老師,你必須愛上故事,愛上文學,做這份工作,你總要試著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你想佔據一個不同的空間,當故事看了一半時,你面前有各種可能。而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壓抑程度,都沒有那麼多種可能,生活中的文章是活生生的,是一支舞蹈,你跟她一直在對話。有時候當你特別喜歡一首詩,你每次讀的時候,你就會學到新的東西,你感到自己被它改變。這是非常複雜但忠誠的關係。
同場加映:撫慰人心的日本動畫《漁港的肉子》(漁港の肉子ちゃん),講述了一個少有的「被異化的童年」人性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