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指一種焦躁憂慮的情緒,而當我們面對具有挑戰性或危險性的活動時,它就能充分的調動全身機能,並提高大腦的警覺性和反應速度,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這就是焦慮這種情緒存在的意義。
但太多這種情緒其實也不好;但若我們經常處於焦慮情緒之中,就會感到不適,嚴重的話會造成心悸、胸口緊、過度換氣、腸胃不適、暈眩、口乾、肌肉緊繃、疲倦等等身心症狀。在忙碌紛擾的現代生活,人們常承受生活中的諸多壓力,「焦慮」已經是常見的文明病了。身心科門診經常都大排長龍,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但是適度的「焦慮」,反而能使你邁向成功喔!
根據外國媒體「psychcentral」與「psychologytoday」的資料,美國西北大學的心理師 Richard Zinbarg ,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師,長期從事臨床的焦慮治療。對於「焦慮」這種事,他有獨到的見解:
「多年來,來找我治療的患者都覺得,他們心底的不安和焦慮是一種懦弱的跡象。並且還懷疑自己『真的能把事情做好嗎?』。但是在我看來, 在沒有任何恐懼或焦慮的情況下,我們也不可能勇敢或堅強 。」
焦慮的人們,不知道他們也擁有一些優勢。在焦慮湧現的同時,我們也表現出驚人的決心和行動力;遭受焦慮的人必須意識到並提醒自己:他們不會比任何人脆弱 。
這位心理師 Richard Zinbarg 並認為,勇氣(Courage)也是一種由焦慮或恐懼而滋生的精神品質,讓人能夠直接面對困難、危險與痛苦。簡單來說,假設一個人沒有對一件事經歷焦慮或害怕,其實,也不會有力量去克服它 。
若你的身心已經極度不適的話,請要有心理準備;根治焦慮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當你已經難過到不行、到達需要去找諮商師的程度,往往已經是焦慮的現象根深蒂固的時候了。而且近代研究也顯示出來,「焦慮」實際上與遺傳基因有很大關聯。就算是這樣,在 Richard Zinbarg 的經驗中,那些帶著焦慮前來諮商的個案,在面對生命中的重大任務(管理公司、領導職場團隊或是處理人際問題)時,仍然能有相當好的表現。
美國紐約白原市(White Plains)的焦慮與恐懼症治療中心的副主任 Martin N. Seif,是一位有 30 年治療焦慮症經驗,相當專業的的臨床醫生。他作為一位因職業壓力而經歷過嚴重焦慮的過來人,衷心認為:「我們可以用更友善的切角來看待焦慮,因為它是讓我們能盡可能保持最佳狀態的力量。」
1. 用「情緒切割法」將壞感受進行切割
當糟糕的感受出現時,不要去害怕或抵抗它,相反的,可以去感受它並探索:「今天什麼事情造成了我這樣的感受?在這件事情中我的思想方式又是怎樣的?有沒有其他的角度能看待這一問題?」
當你靜下心來思考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情緒並不是空穴來風,有很多的感受和不自覺的思考過程被你忽略。當你把「糟糕的一天」分割成一個個「讓你感到糟糕的事件」,你會驚訝的發現,它似乎並不像被攪混成一堆負面情緒時那麼難以接受,這種「切割法」,能讓你也更清晰地看到應該如何去應對它。
2. 審慎評估狀態,制定應變計畫
無論是面臨多嚴峻的考驗或任務:工作、家庭、健康或要實現的重大願望,讓自己行動起來,至少能有效減少自己的焦慮。即便你現在還沒有看到很多可以為你所用的資源,但你可以通過降低那個目標的期望值,或者把最終的目標切分為若干個小的階段,先讓自己行動起來!邊執行的過程中,你也會慢慢找到新的方法,獲得新的資源或看事情的角度。
3. 學會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和不完美
就算事與願違,或者處於一時之間找不到解決難題的困境當下,也是可以試著去接受不完美或者有點小小缺憾的狀態。大自然中幾乎沒有形狀完美的圓,人生的不如意也是什有八九。當你不再把注意力集中於不完整感與失敗的感覺,也就能夠從它手上奪回了你自己的生活!
同場加映:看到別人出糗,自己也尷尬癌發作?聊聊難搞的「共情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