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嗎?
唯有將尋求認同的來源從外界轉向內在,才能擁有真正自在的人生。知名專欄作家Suzannah Weiss參加了一場在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Barbados)的心理療癒之旅,在心理醫師Marissa Nelson的引導之下,她解開了長久以來的謎團——當你努力變得更傑出、更好,你卻沒有變得更快樂。其實你並非不夠好,而是對自己不夠好!
信念這件事有個盲點:有時候你會以為信念只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忽略了這其實可能是心中一直相信的事。
簡單舉個例子:青少年時期的男女總是無意識地將自己歸類,看看是與大家打成一片的人,還是相反的那種。而我則是後者。
從中學開始我就體認到自己不是受歡迎類型的女生,所以我開始做一般女生不會做的事,像是玩滑板、聽龐克樂。
到了高中,我是個轉學生,即使那些受歡迎的同學會跟我聊天,我還是把自己歸類成較不受歡迎的那類。有時候我會自己吃午餐、自己做自己的事,因為我認為沒人喜歡我。問題是我從來沒有質疑過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直到Marissa Nelson提醒了我們一個事實:父母可以愛子女愛到海枯石爛,盡量為子女做到最好,但他們還是有搞砸的時候。
延伸閱讀:為什麼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總是卡在第 3 階段而遲遲無法前進?
就像我的父母很支持我,但他們並不了解我,他們總跟我說:「你很聰明有才華,但在人際關係上就沒那麼厲害了。」他們常常擔心我交朋友或談感情的能力,使得我相信這真的很難。我懂他們為什麼這樣想,但同時,他們對我也有些誤解,在人際上我不是不厲害,而是比較不一樣罷了——我只是與眾不同。
圖源:PEXELS
隔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個夢。夢裡是高中時跟我約會過一段時間的男孩,大家都在談論我們之間的事,我卻很喜歡這種感覺,我喜歡被看見。
我是想通過那種關係重溫高中的快樂嗎?我是否試圖在我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做到這一點?
回想過去交往的對象,他們在人際上多少都面臨ㄧ些阻礙,比如說藝術家,或是心靈受過傷的人,這樣我們就能一起扶持,舔舐彼此的傷口。
於是我想通了。我相信我不受歡迎,這個念頭其實是我父母的,並不是我的!從客觀角度來看我的童年,我並不奇怪,我也不是不受歡迎,反而是因為這種信念,讓我錯失與人互動的機會。現在,我到哪都認識新朋友,這次的旅程我就結交了一些當地人。
延伸閱讀:這 15 個話題會讓彼此的戀愛無往不利、順利修成正果~~
關於我童年的討論,也讓我更清楚地看到我在夏天早些時候建立的親密關係。當我與男友第一次見面時,我覺得自己是個不配和運動員約會的書呆子。但現在我明白事實並非如此。我是啦啦隊長,雖然是個古怪的啦啦隊長,有著亮藍色的頭髮、對獨立音樂的自命不凡的知識,以及喝醉時談論機器人道德的傾向。
過去只要任何受歡迎的男生對我有興趣,我就會覺得自己配不上。但這完全都只是自己的被害妄想症而已,因為我父親直截了當地批判了什麼,也因為我父母暗中給我的信息。但我的伴侶從沒有這種想法。所以在這次療癒之旅的最後,我知道我該放下什麼了。
延伸閱讀:也許有些人一生中唯一的靈魂伴侶,只是為了替你上一課,在教會你成長後,就會淡出你的人生......
圖源:PEXELS
於是,我放下了大學時期交往的對象。他曾說我像月亮:玩在一起很愉快,可是對他來說,沒有什麼成長。我放下了這個對我總是諸多抱怨、讓我認為自己配不上的人。我也放棄了那個抱怨沒有人可以談論科幻的男朋友,即使我的書架上都塞滿了阿西莫夫。我放棄了那個在我們分手時告訴我“他媽的”的人,因為他不想承認他真的因為自己的問題而與我分手。我放棄了所有讓我懷疑我對他們來說是否足夠,而不是他們是否對我來說足夠的前任。
我放棄了父母認為我害羞、安靜、笨拙的信念,開始明白我實際上是狂野的、外向的、冒險的、有趣的、自信到有點可怕的程度,以及派對。其他人已經是這樣看待我的了。我只是花了一些時間才趕上。
不到一周後,我周遊世界與我的伴侶在一起。正是在那次靜修中,我終於明白了自己。在這趟旅程的最後,我把該放下的事情寫下來,丟到海裡,讓這些謊言隨浪潮漂去。
同場加映:究竟長久交往的秘訣是什麼?一起來看看美國資深的關係治療師給出的中肯建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