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侶的交往過程中,「同居」通常是感情進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會發展出來的相處模式。我們在歐美的浪漫電影或影集中,有時會看到一對情侶討論「You want to move in with me ?」的浪漫情節,這時對方往往會露出欣喜若狂或害羞的神情,這也代表雙方的關係往前跨了一大步喔!
但是,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隨之而來的摩擦與齟齬成為情感關係的終極考驗。想跟伴侶同居的你,先來看看下面 6 件同居前該思考的幾個問題吧!
你夠愛對方嗎,愛到可以接受他的一切怪癖與習慣?想要跟自己的伴侶共同生活的人,都是會讓彼此關係中更邁進了一步的人。只是在你興奮的打包行李之前,先花點時間想想自己能否面對這樣的改變?還是只是看到愛情電影的情節,抑或身邊的朋友住一起後看起來很幸福,所以自己也想跟著這麼做?又或者,你單純只是迫於另一半的要求而勉強答應罷了?
還是說,你們只是想要有個人可以一起盡情享受性生活?「同居」不是件簡單的事,朝夕相處終究會產生矛盾與糾結,背後一定會有看不見的壓力或是摩擦,這都是你所不了解的。
別人的感情進程與交往階段,不一定適合你,同理,「同居」這個行為也不一定對彼此都好。每對情侶的感情狀況和成熟度都不同,若情侶彼此對於開始同居的意義與進展狀況有不一樣的期待,可能會在日後成為分手的導火線。在同居剛開始,或許還是會抱持著新鮮的態度,兩人都感到好玩又有趣,然而久了之後,可能會以此為藉口,而不願踏入真正的婚姻關係或做出更深的承諾。
又或者,其中一方只想要同居而不結婚,另一人則把同居視為「步入婚姻的序曲」——這樣的兩人對彼此的關係沒有共識,容易在同居後形成「貌合神離」的狀態。
很多在熱戀中決定要同居的情侶,認為住在一起就能 24 小時延續彼此看著對方的甜蜜感,但其實同居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消磨,而非浪漫情懷。一起生活有一起生活的美好,但絕對不會是原本「約會」時的那種浪漫甜蜜。尤其是你們若屬於經常起爭執、時常有口角的一對,若貿然地進入同居關係,落差感只會更大。
雖然有人說,同居的生活就像是每天跟你最親近的好朋友一起過夜,就像室友般自在;當彼此完成了各自的工作和雜事,就可以一起放鬆吃飯、耍廢、出門散步,而不必時時糾纏黏膩——但這也受限於居所的空間大小。即使兩人同住一間小套房,你也必須感到自在和放鬆,退一步,願意共同經營彼此生活的空間,而不是只想找更多空間來讓彼此喘息一下。
圖源:pexels
無論是多親近的情侶,就算彼此心靈多麼契合,但從小都是在不一樣的家庭長大,個性、喜好、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多年來養成的各種習慣也會在對方面前無所遁形。當自己住在家裡,或說自己一個人住的時候,或許不會產生什麼大問題;但當兩個人同居後,就會變成爭吵與疲憊的來源!比方說,晚上你喜歡追劇看電影,但對方卻想要看書或打電動,造成雙方都抱怨對方都不沒花時間陪自己... ...
抑或其他生活習慣,比方洗澡洗頭的順序、吃東西的喜好、東西怎麼收拾、洗衣服的頻率、打掃的方式、休息睡覺的時間... ...這些一不磨合好,就會讓彼此都非常煩躁喔!諸如此類乍看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容易鬧得不可開交。此外,同居也會壓縮到雙方的空間,這點也需要納入考量!
雙方住一起,房租、水電費、日常開銷、生活雜支該怎麼分配與管理,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健康的狀態下,兩人都必須為這個生活方式盡心盡力,而不是由任一方支配、掌控、獨自負擔。要先經濟獨立,人格才能獨立;你有實質的財務付出,在關係中才不會趨於下風。此外,即使情侶同住也是一樣的,並不是你委身自己與他同住,也不是他委屈自己讓你一起住;「同居」是你們一起的共同決定,沒有壓迫與妥協。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兩人對於金錢觀的看法不同,薪水高低也不見得一樣。如果同居後,會讓其中一方的通勤成本變高,或是其中一方為了負擔房租因此有財務困難,那麼同居就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最好要等彼此的收入都能共同負擔這段生活,才不會為了金錢吵架,或對財務分配方式沒有共識,而遺憾的撕裂了彼此的情感。
當兩人都住在一起後,便無形間有了責任與羈絆,也因此「外出報備」也成為了無形間的默契。可能你住在自己家裡自由得很,父母也不太干涉你,你只是家裡的「房客」;但是若你與伴侶同住,就不能這麼隨心所欲了,跟對方報告自己的行蹤與行程是基本禮儀,即便你想保有隱私權,不想揭露太多自己的私人活動,至少要告訴對方自己「何時返家、有沒有要回家睡」。
當然,這種「知會對方」的方式除了禮貌外,還是尊重。讓對方不用擔心你的安危,如果你不回家睡,也不用為了你而等門。但這並不表示你就失去了自由:同居幾乎都是兩人世界的狀態,好像吃飯、睡覺、出門都一起,漸漸地淡出朋友圈,或是出席任何場合一定要兩人一起——但是請你記得,就算住一起,也還是要有各自的朋友圈、各自單獨旅行的機會,而不應該是「兩個人一直綁在一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