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是我們畢生都在學習的課題,無論是職場或學校、家庭與戀情,都無法免除掉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應對與磨合。而有些較為敏感或溫柔的人,會比較厭惡,或害怕「被拒絕」。
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被他人拒絕時,不同的人對拒絕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反應,有些人可能很好的理解和處理這樣的事情;而另外一些人對他人的拒絕會產生過度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甚至將他人模稜兩可的行為也知覺為拒絕,從而影響到人際交往,這種差異就是拒絕敏感。
「拒絕敏感」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其最早被 Mehrabian 提出,他認為「拒絕敏感」是一針對消極的社會關係預期而言的,即對人際交往中將會出現的拒絕、不適及痛苦遭遇的擔心和懼怕。有「拒絕敏感」的人,他們的情緒非常容易被拒絕帶來的憤怒或失落操控,無法正面的面對被拒絕這件事。嚴重一點,甚至會產生沮喪、懊惱、自我懷疑;更嚴重的會嫉妒、憤怒、最終與人發生口角之爭,或者肢體衝突。
如何擺脫拒絕敏感,是我們都必須學習的課題。
住在美國的蔣甲,因為國小時的一個遭遇讓他有了很嚴重的「拒絕敏感」。那天,老師舉辦了一個班級活動,得到同學誇獎的人就可以領走一份禮物,最後只剩下三個沒人願意誇獎,他便是其中之一。這件事給他帶來很大的心靈創傷,他也因此覺得自己非常差勁。後來他更因投資遭拒而大受打擊,但他也意識到,要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就必須克服內心對被拒絕的恐懼。
圖源:TED
他上網搜索克服恐懼的辦法,無意間發現了一個方法叫做——「拒絕治療法」,遊戲規則很簡單,主動出門找拒絕,持續 30 天,被拒絕多了就感到麻木了。但他更加碼,變成持續一百天的行動!
他從「向陌生人借 100 元美金」、「要求漢堡續杯」, 到「要求在星巴克當接待員」,甚至最後直接「要求教授一節大學課程」,經歷過這些拒絕後,他學到了很多,包括「若拒絕後我沒有逃跑,我可以把『不行』變成『行』」、「若我提問了別人可能也有的疑問時,我就得到別人的信任,人們更可能說 『好』」。
此外,他還發現到那些改變世界、改變我們生活與思考方式的人,也經常接受過拒絕,像是馬丁路德、印度聖雄甘地等,他們並非「讓拒絕定義他們」,而是「讓被拒絕後的反應來定義他們」。
圖源:TED
一、承認自己有情緒
每個人都有情緒。但是拒絕承認自己的情緒,好像有情緒就等於軟弱?抑或逃避自己的負面情緒、無法正視,都無助於解決「害怕被拒絕」的心理狀態。「承認自己有情緒」,這對於讓自己打起精神來說相當重要。面對挫折而心情低落是人之常情,但心靈強健的人,不會因為有情緒而苛責自己,反倒告訴自己「難過沒關係,打起精神最重要,才能面對下一個難關。」
二、把被拒絕看成「走出舒適圈」
一般人面對被拒絕的時候,可能會怪罪自己能力不夠,然而對於心理素質堅強的人而言,同樣是能力不足,但他們會認為自己是在「跨出舒適圈」,因為他們在嘗試自己還沒有很擅長的事,所以才會被拒絕——無論是工作、談戀愛、教朋友方面,都是。
也因為這樣的心態,他們被拒絕不會覺得難過,反倒是把每一次拒絕都當成自我挑戰的行動,雖然沒有成功取得認同,但他們已經勇敢跨出前進的那一步。
三、不會一味怪罪自己
在面對被拒絕及遭遇挫折時,心靈堅強的人不會把錯誤怪罪到自己身上,不會用「你怎麼這麼笨」來苛求、檢討自己,因為他們知道那是沒有意義的。很多時候,我們被拒絕的背後是有很多客觀的原因的,我們無需對此感到沮喪,更不要因此懷疑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對方拒絕你的告白?不是你不好,而是他對你沒感覺。客人拒絕你的推銷?不是你能力差,而是他剛好不需要。
在遇到失敗時,用激勵的話語讓自己打起精神,自我鼓勵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從被拒絕中學習經驗
我們可以學一學蔣佳,不要逃避被拒絕,主動的去擁抱它,把「被拒絕」當作是對我們的鍛鍊,被拒絕得多了,也就不怕了。世界的確不是繞著自己轉的,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被拒絕」無處不在。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正視別人的拒絕。
客觀分析這次「被拒絕」的原因,是因為哪個環節沒有做好,或是哪個部分能做得更好?從每次的失敗中汲取經驗,下次就不會犯同樣的錯。當然,「被拒絕」也不見得是自己做錯事,非常有可能是彼此的期待與想法不同罷了。
五、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有的時候,自信心不足也會造成對於「拒絕」這種事的焦慮。當你不夠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時候,你就會產生不安全感,進而非常害怕被他人拒絕。當你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你就會有嚴重的得失心,別人的回應一個不合自己的期待就會焦慮萬分。
「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是需要練習的,這需要不斷的自我鼓勵與心理建設。但是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只要讓自己更有自信,「拒絕」就不再成為我們的夢魘,困擾著自己人生;當我們開始擁抱它時,它就將變成人生中最大的禮物。
圖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