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人類亙古以來便存在的一種情感,但隨著心理學與腦科學的日益發達,我們都能夠借助科學研究的力量更加了解「愛情」的本質。除了接吻這個動作之所以會帶來快感的原因,也能用調查研究來解釋之外,根據科學研究,一談戀愛就變笨也不是無稽之談,而「戀愛的感覺」原來也都是化學物質在作怪呀!
以下就是 5 個有趣的戀愛心理學效應,來看看自己是真的陷入熱戀,還是中了什麼人心圈套吧;或許,你也能明白一直困擾著自己的煩惱是什麼喔!
「契可尼效應」(DMC Marconi effect)又稱「蔡戈尼克效應」。
蔡戈尼克是一位出生在猶太家庭的前蘇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專家,她做了一個這樣的試驗:發現普通人對已經完成了的、有結果的事情容易忘記,卻對因為某些原因中斷了最終沒有完成的、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事記憶猶新——這種效應讓太多人對「初戀」念念不忘,讓自己後來的感情進度深受影響。但是初戀,畢竟是戀愛的起頭,它來得容易去得也快... ...
雖然如此,初戀的感覺仍舊令人回味無窮甚至刻骨銘心。因為初戀的對象留給自己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這一最先的印象會直接影響到我們以後的一系列戀愛行為。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是心理學名詞,在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由於家族因素使得相愛的兩人永遠無法獲得祝福,如果戀人們的父母對戀情干涉越多,那雙方就會越珍惜彼此,反而容易使感情發展得更迅速。這種情形不僅發生在男女的愛情之間,也會發生在許多地方。對於越難獲得的事物,在人們的心目中地位越重要,價值也會越高。
意外的是,知識、教養程度越高的人,這種反差的心裡抗拒的程度就越高!
圖源:http://www.jj20.com/tp/145348.html
「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維格納的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失戀的人努力想忘記傷了自己的戀人,結果發現對方的形象在腦中愈加清晰,內心苦不堪言;失眠的人努力讓自己不要想事情,結果更加興奮,大腦亂糟糟,沒有睡意。這種現象可以用「白熊效應」來解釋。想壓抑討人厭的念頭雖然不是沒有可能,但要做到真的有夠困難;而且越用力壓抑,等到不需要壓抑時,念頭反而出現得越頻繁。
要想真正忘掉情傷或渣男渣女,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好好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日常應該開展的生活、工作中,時間久了自然會淡忘。
明明曖昧了這麼久,終於脫離勾心鬥角、相互猜忌的階段,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應該要很幸福啊,為什麼就總是天天不快樂?
其實與愛人交往、結婚、中獎、升官等看似幸福又幸運的事,伴隨而來的「壓力」,其實也很令人痛苦,因為你可能隨時都在擔心你得到的東西,什麼時候會失去,用成語來講,就是「患得患失」。
容易有這種「貧困妄想」傾向的人都有個共通點:把生活重心擺在一個地方,例如一談戀愛,就把生活重心擺在對方身上、工作升官就把生活重心擺在工作上——所以要避免「貧困妄想」,你就必須有多元角色與多面向的生活,你是個很好的戀人,也可以是很好的家人、朋友、員工... ...避免把期待與期望都集中在一起,才比較好喔。
「自我知覺理論」是由 D.J.比姆(D.J.Bem)在 1972 年提出,主要闡釋行為是否影響態度。當問一個人關於某事物的態度時,個體首先回憶他們與這種事物有關的行為,然後根據過去的行為推斷出對該事物的態度。白話一點就是,「從事即相信」。
我們都以為,是先有了「喜歡」的情緒,才會做出「追求、獻殷勤」這個行為,但事實上卻是相反!是先有了「追求、獻殷勤」的行為,我們才感覺到了「喜歡」;就像你可能是先流了眼淚,才發現自己「哀傷」的情緒,而不是先感覺到難過,再讓身體做出哭泣的行為。
我們自認知道自己喜歡何人、抱持何種想法,但其實我們不如想像的那麼了解自己,所以往往像個局外人,必須對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旁敲側擊。
同場加映:你知道嗎?想成為靈魂伴侶,必須滿足這 4 個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