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的人很多,那什麼是「單身公害」呢?曾經有人在教育部的國語辭典上發現,
「還沒結婚,卻跟已婚男人有外遇的女子」
縱使這個社會對單身者歧視已久,但根據「簡單心理」的資料,社會心理學家 Bella DePaulo 總結了 2017 年關於單身者的六項研究,其實撇除掉世俗眼光之外,單身者並沒有過得比較差喔!
在 2017 年,美國人口普查局這樣報告:沒有結婚的成年人數量創造了歷史記錄。超過 1.1 億美國居民離婚、喪偶或保持單身,佔 18 歲以上美國人口的 45% 以上。人們結婚的年齡也更晚了,男性初婚年齡中位數上升到 29.5 歲,女性達到了 27.4 歲。
於此同時,獨居也變得越來越流行。曾有段時期,加拿大媒體紛紛報導:在加拿大歷史上,獨居人數超過了採取其他所有居住方式的人數。獨居所體現的獨身主義並非西方國家的潮流,而是一個全球性現象。心理學家 Henri C. Santos 和同事們也分析了全球 78 個國家半個世紀以來(1960-2011)的數據,發現在 83% 的數據來源國家中,這一類行為都出現了顯著增長。獨身主義所衍生的一些觀念,例如重視朋友超過重視家庭,也變得更加流行:在過去五十年中,這些觀念在 79% 的國家中都出現了顯著增長。
在半個世紀前的美國,沒有結婚的人完全不會被視為真正的成年人。但是近幾年,人類的觀念發生了變化。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 2017 年的一項報告,在全國性的抽樣調查中,超過一半人(55%)認為,結婚與否不再是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年的關鍵標準。還有同樣比例的人說,擁有一個孩子不是成年期中的關鍵里程碑囉。現在,人們更看重完成正式教育和找到全職工作,95% 的人認為這兩項標準中至少有一項比較重要或非常重要。
在去年秋天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 Jean M. Twenge 和 Heejung Park 分析了過去四十年來(1976~2016)的數據,研究超過 800 萬名九年級到十二年級(大約相當於國內的初三到高三)的學生的性和約會經歷。在研究數據的最後幾年,有過約會經歷的青少年和有性經驗的青少年的百分比都達到了史上最低。
圖源:pexels
在這個世道,不光青少年更不愛約會了,成年人的性生活也比過去更少了。通過分析 1989 年到 2014 年來自超過兩萬六千位美國人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今天人們每年性生活的平均次數只有 90 年代早期的九分之一。
拉低這一數據的主要責任在於已婚或離婚人士。也就是說,在某種意義上,如今單身者的性生活比已婚人士更豐富了。
這些年來人們性觀念的一大變化,就是無性戀群體的存在逐步得到了認可。到 2017 年,已經出現了不少關於無性戀的研究,包括大規模調查研究。在《性行為紀要》(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的一篇評論中,作者 Lori A. Brotto 和 Morag Yule 作了總結:無性戀是一種獨特的性取向,並非一種性功能障礙或精神障礙,成年人中無性戀的比例大約在 3% 。
憑直覺,我們通常會認為親密關係能使人感覺良好——如果有個人經常讚美你,對你表達愛意,你一定會更喜歡自己的對吧?
還真不是呢!
心理學家 Eva C. Luciano 和 Ulrich Orth 就分析了超過九千名德國成年人,有的開始或結束了浪漫關係,有的保持單身。他們總結:
當且僅當一段關係運作良好、穩定、持續一段時間(根據目前的研究這個時間為一年以上)的時候,開始一段關係才會提升自尊。”實際上,那些開始了一段戀情、卻在一年內結束的人自尊水平比保持單身的人更低。
這樣看來,談一場糟糕的戀愛還不如不談戀愛,單身者並沒有損失什麼——而結婚也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已婚人士的自尊水平並不比那些擁有浪漫關係卻沒有結婚的人要高。
對婚姻的迷信中有這麼一條,就是人們結婚後健康狀況比單身時更好;但是研究人員發現,保持單身的女性比結婚的過得更好,而離婚的女性比保持已婚狀態的女性過得更好。例如,相比保持單身的女性,結了婚的女性體重增加更多,飲酒也更多;離婚的女性吃得更健康,鍛煉更多,並且腰圍比保持已婚狀態的女性要細!另外有兩項大規模調查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總之整體看來,即使考慮年齡因素,人們結婚後的健康狀況還是不會比單身時更好。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以為單身者沒有性生活,鬱鬱寡歡,孤獨終老... ...除非他們趕緊把婚給結了。但是今天,要嚇唬單身人士可能不那麼容易了!
圖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