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分享一下我的塔羅學習之路吧🥰
我曾經在中學時期對塔羅牌感到好奇,但電視節目中的占卜橋段對我沒有吸引力。多年後回想,大概可以如此解釋當時的感受:「現實世界有太多侷限;內心世界卻可以無限擴充。圖像和文學都是心靈活動的軌跡,讓我在現實的框架之外,接收到普世的、撫慰人心的、令人有安全感的訊息。」我知道這有點「逃避現實」的意味,但光是想像自己接觸這些圖卡,就覺得很美好,像是到美術館欣賞畫作一樣。我並不想扮演媒體包裝的那些替人解惑、論斷生命的導師,因為我想要往內探索,而不是對外說話。
國中以前,我讀過幾本對我而言相當重要的文學作品。《小王子》的作者透過主角的旅程,描述多個行星上的人物,包括緊握權力的國王、計算財產的生意人,以及紀錄地貌的地理學家。這些象徵性的人物點出現實侷限—有生之年拼命抓住的,根本不屬於我們。《圓桌 • 聖杯 • 魔法師》表面上描寫魔法師梅林與亞瑟王的故事,實則討論魔法(內在性靈)與權力(外在血肉)的關係。《依麗莎白的秘密》以聖誕節的「降臨曆」為主軸,透過連續的圖片和文字,日復一日揭露漫長的朝聖歷史。
這些書本中有許多人物符碼,指涉特定的心態或情境。當時我還沒意識到,這其實跟塔羅牌的概念相通。我把他們收進心裡的抽屜,就這麼長大了。雖然我的物質生活富足,但受到家庭狀況影響,我一直沒有安全感(詳見舊文—十二宮牌陣之我與父母)。從大學時期開始,我的人生出現各種門路,不管是憑實力或人脈,總能獲得別人眼中很不錯的機會,但這些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辭退了第一份全職工作,不斷質疑自己、怨懟環境。在偶然的機緣下,有一位業餘的塔羅占卜師,替我占算整體心態和運勢。
整個占卜過程很長,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你才幾歲呀?為什麼抽出的牌都這麼老成?你應該享受人生!」我看著自己抽出的牌,試著把當中的圖像或人物,與占卜師說的話連結在一起。從這一刻開始,我對占卜者、被占卜者,以及塔羅牌,三者之間的互動深深著迷,我覺得當晚牌桌附近的空氣,彷彿有不尋常的震動。我打開了心裡的抽屜,但還沒準備把東西拿出來。之後我的職涯發展又是一連串變動,我需要一份禮物、一種工具,補足一直以來的不安和空洞。於是,我買了人生中第一副塔羅牌。
它的名字是「Radiant Rider-Waite Tarot 粉彩偉特塔羅牌」。當初會選擇這副牌,是因為坊間許多塔羅書籍都以「偉特牌」為著作主軸,在國內是相當普及的牌種,方便學習。這個版本保留了原先的構圖,並重新上色,整體看來明亮清晰,很適合心情低落的我。隨著塔羅牌入手,我陸續讀了 Paul Fenton-Smith《其實你已經很塔羅了》、Mary K. Greer《跟著大師學塔羅:當代塔羅大師瑪莉老師的成名之作》、天空為限《藏在塔羅裡的占卜符碼》、宇色《成為專業塔羅師,你該深入的占卜密技》四本書。這些中外著作從不同角度切入塔羅,帶我認識牌卡的架構和邏輯,後來我甚至參加了 天空為限 老師的解牌課程,從當年的好奇疑惑,到現在的學習之路,塔羅牌不斷給我意想不到的啟發。日後再分享書本內容及上課情形。
你可能感興趣的討論
遊客請登入